• 與羅馬尼亞人的啡聊

    與羅馬尼亞人的啡聊

    我們透過早前採訪的羅馬尼亞藝術家Mihaela Lazslo 認識了身在香港的Maggie T。Maggie喜歡簡約的藝術,並且她熟悉Mihaela的作品和她的天使畫像。Maggie同樣來自羅馬尼亞,並以香港為家。恰巧這個月是她慶祝來到這邊的世界的廿二週年。 Read more

  • 被時代捨棄的一代孩子

    被時代捨棄的一代孩子

    沒有暖氣、沒有玩具、沒有教育的機會、每餐只有食物殘渣,這是Izidor Ruckel在羅馬尼亞孤兒院長大的經歷。「你能想像因為你做的一件簡單的事情而被毆打嗎? 你能想像看到你的朋友死於飢餓嗎? 或者因為生活對他太殘忍而放棄生活的人?」現年43歲的Izidor回憶起他的童年道。 Read more

  • 在時代改變中擁抱不完美之美

    在時代改變中擁抱不完美之美

    Flavia Birsan 是一位屢獲殊榮的羅馬尼亞畫家,現時擁有超過4萬Instagram追蹤者。她曾在國內和歐洲國家舉辦展覽並展出她的藝術作品,當談及我們的團隊位於香港,Flavia高興地提及曾經也有來自香港的人買下她的作品。 Read more

  • 傳承歷史和生命美好的少女像

    傳承歷史和生命美好的少女像

    在羅馬尼亞東南部的一個城市Ploiești,那裡被譽為「黑金首都(The Capital of Black Gold)」,因為它盛載著支撐羅馬尼亞的油田和相關工業,它亦是將首都與特蘭西瓦尼亞和摩爾達維亞地區連接的交通樞紐。就在這個繁忙而工業化的城市,我們認識了一位出身於Ploiești的藝術家,她的作品處處流露著羅馬尼亞傳統的設計和色彩,述說著她對自己根源的熱愛和傳承。 Read more

  • 緬甸菜與家的回憶

    緬甸菜與家的回憶

    香港一直被譽為「美食天堂」,遠至歐美、近至東南亞的食物仿佛都是隨手可得,但談及緬甸的當地美食,你又有什麼印象和認識?Burmese Apron是一名身於香港的緬甸女生所經營的Instagram page,記錄著她在香港所烹調重現的家鄉菜,當中所盛載的不只是食物,但更是她童年和成長的記憶碎片。 Read more

  • 與緬甸學生的對話

    與緬甸學生的對話

    來自緬甸的Aung現於香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亦留意到網上對電影的討論和有關緬甸的負面留言:「我還沒看過這部電影…透過欺騙勞工到境內工作確實是一件很壞的事,而我們很需要理解和明白這些詐騙如何發生。」 這位博士生解釋,騙案其實和緬甸長久以來的內戰歷史息息有關。 Read more

  • 愛上緬甸的理由

    愛上緬甸的理由

    「我是通尼,過去二十年我已經到訪緬甸超過三十次,她是我的第二故鄉。」作為Instagram專頁 『愛上緬甸的41個理由』的版主,通尼急不及待向我們分享他所熟悉和熱愛的緬甸。 Read more

  • 鎖國中的寶藏:香港與緬甸學者的相會

    鎖國中的寶藏:香港與緬甸學者的相會

    Isabella Ng是香港教育大學亞洲與政策研究系的助理教授,而她與緬甸的第一次交集也是因為大學課堂。「當時在我其中一個國際溝通的課程中,偶然留意到一個英文非常出眾的學生,她的外貌看似與其他本地學生無異,因此引起了我的好奇。」 Read more

  • 述說夢想和苦難的藍:專訪蘇丹藝術家 Hashim Nasr

    述說夢想和苦難的藍:專訪蘇丹藝術家 Hashim Nasr

    在一眾攝影作品中,其中一輯帶鮮亮藍色的相片顯得特別明朗和突出 —- 頭戴著藍色尖角圓筒、身穿傳統白色jalabiya的人,凜然地站立在廣闊的藍天下。這是來自蘇丹藝術家Hashim Nasr的作品,為大家帶來一點不同的、他眼中的蘇丹。 Read more

  • 蘇丹的街頭英雄:專訪蘇丹攝影師

    蘇丹的街頭英雄:專訪蘇丹攝影師

    在蘇丹這段特別困難的日子,我們偶然地在網上發現一個來自蘇丹的街頭攝影師帳戶,通過他的鏡頭和照片,我們能看到新聞上極少可見的蘇丹市面景象 — 乾淨整潔的泥黃色小巷、五顏六色的香料小山和阿拉伯文的本地商品在市場上售賣、在街邊坐著摺櫈笑著聊天的老人、被日落照成橙黃色的泥磚小屋,一切的影像都如此平靜和諧,令人難以想像今天這個街頭再度陷入煉獄般的戰爭和殘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