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考慮他人的感受至關重要。緬甸人是非常善解人意,傾向以較個人的方式對待一切事情。在困難的情況下人們被期望做出帶同理心的反應,反之,以理性和邏輯來安慰某人(例如指出問題只是暫時的)可能會被視為麻木不仁。因為他們會將別人的回應較個人地理解,所以別人的批評常常會被牢記在心。這種情感投入意味著緬甸人很少會主動尋求別人對他們個人情況的客觀分析,同時,年長家庭成員或僧侶的建議通常會比輔導員的建議更受青睞。
緬甸人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冒犯、令他人尷尬或給他人帶來不便。 在緬甸,”ah-nar-de”的概念通常被形容為民族特徵,粗略翻譯意思為「為他人著想」,它描述人們不願丟臉或造成麻煩和不便,亦不忍心說或做一些可能影響他人感受的事情。情景例如老年人不會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弱點;一個人在指出長輩的錯誤時猶豫不決;或者人們即使飢餓也不會吃更多的食物,這都是ah-nar -de的表現。Ah-nar-de代表了許多緬甸人不願意維護自己的利益或干涉他人事務,這一概念支撐了社交禮儀和互動的期望:如果有人要求你幫忙,但要求太過份或難為,這個人就會被視為缺乏 ah-nar-de,因為他們不在乎或不知道這給你帶來了多少不便。
基於ah-nar-de,緬甸人亦不願意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因此他們傾向於服從並說出他們認為對方想聽的話,而不是表達自己的意見。例如如果問緬甸人想吃什麼,他們可能會說「任何東西都可以」以避免因要一些你可能沒有的東西而讓你尷尬。雖然這是非常體貼,但這種微妙的考量會讓需要關鍵方案時難以得到直接和開放的答案,所以Ah-nar-de導致人們偏好快速而非對抗性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徹底的改變。
Photo by Z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