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主流文化與緬族(Burmese)的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繫,並受到佛教教義的影響。這種民族認同通常被稱為“bama hsan-jin”,它描述了以緬甸語(Bama Batha)和以上座部佛教為核心的文化原則 —— 緬甸人的溫柔和安靜個性,亦包括對長輩的極度尊重、衣著端莊以及偏愛微妙而不是大聲或直接。
然而,我們要留意緬族(Burmese)的文化概念在當地的少數民族和其他宗教的人無關。目前語言學家已經確定了 110 個不同的民族語言群體,政府也承認了 135 個民族群體。緬族人約佔總人口的68%,其他主要民族包括撣族、克倫族、若開族、華人、欽族、佤族、孟族等。除了華人、印度人和孟加拉族之外,每個少數民族都居住於自己獨特的地區。出生於緬甸的澳洲人 Hong Sar Channaibanya分享在緬甸的成長經歷:「從 13 歲到 23 歲,有十年時間我住在佛教寺院裡。這段時間我接受了基礎和高等教育的佛教教育,這讓我對緬甸文化有了豐富的了解。雖然我的身份是緬甸公民,但我當時是與孟族一起生活。緬甸少數民族不喜歡被稱為“緬甸人”,並且很可能認同自己的種族高過“緬甸人”的概念。」
了解緬甸文化的基礎是要先了解文化複雜的重要性。每個緬甸人都擁有獨特的身份,不同種族對緬甸歷史都有自己的敘述,並從這些不同的敘述中找到自己民族的存在意義。但總括而言,“bama hsan-jin”的價值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仍然是隨處可見,就如緬甸的官方旅遊資訊所描述:
「我們是一個溫柔、有禮貌的民族,不會故意侮辱外國人。我們看輕並原諒那些不了解我們習俗的人和行為。但當涉及到我們的信仰和道德價值觀時,我們內心深處始終有一種抵制情緒。它可能是被動的抵抗,但即使面對比我們更強大的力量,我們保持對侮辱的不為所動、無所畏懼和不被嚇倒。我們不是盲目反抗,而是走自己的路、以自己的方式,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實現目標。無論其他國家的奢侈品、財富和技術進步多麼誘人,只有緬甸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家,家是最好的。」
Photo by Quinn Buffing on Unsplash